提醒您:检测到您在用IE老版本浏览器或360兼容模式访问,为帮助您获得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chrome,搜狗,IE11等浏览器或更换至360极速模式
学工动态
“双线融合,青春筑梦”—湖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三下乡”非遗文化与红色精神传承之旅
作者:张轶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4日 08:27        

7月13日,湖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郴州市嘉禾县晋屏镇探寻国家级非遗文化“嘉禾伴嫁歌”,挖掘和传承民间文化瑰宝,瞻仰红军墓,倾听“中国好人”彭子文讲述三代守墓的感人故事,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雷公井古村:聆听非遗之声,守护文化瑰宝

实践团走进拥有千年历史底蕴的雷公井古村,这里,木雕与石雕工艺交相辉映,每一刀一凿都透露出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他们不仅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更与村民亲切交流,深入了解雷公井村独特的婚俗、节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夏玉琴接受了当地村民热情的邀请,跟随村民的脚步,亲身体验了从伴嫁到哭嫁这一国家级非遗文化“嘉禾伴嫁歌”的全过程。在媒婆等众多村民妇女的歌曲和戏剧声情并茂的表演中,她深刻体会到了伴嫁歌的由来以及传承这项非遗文化的深远意义。伴嫁歌歌者们用真挚的情感和婉转的歌声,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让在场的每一位实践团成员都沉醉于这充满情感与故事的世界之中。学生丰梦婷感慨道:“聆听嘉禾伴嫁歌,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民俗魅力的世界,那质朴的歌词和婉转的旋律让人思绪万千,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这次亲身体验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嘉禾伴嫁歌的独特魅力,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红军墓前:聆听守墓佳话,传承红色基因

嘉禾县晋屏镇甫口村,一座34人的红军烈士墓静卧于赤珠岭上,在阳光明媚中更显庄严。国际教育学院“三下乡”实践团踏访此地,共同见证了四代农民彭子文家族90年如一日的守墓壮举,他们以“青松为证,一诺一生”的坚定信念,书写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红色传奇。

自彭子文祖父始,家族便默默守护红军墓,即便在国家困难时期,也不改初衷,将自家祖坟墓碑腾出,刻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面对质疑,彭家以超越血缘的忠诚,书写了感人至深的守墓佳话。

“旧时青山埋忠骨,今朝春光祭英魂。”实践团成员们整齐列队于纪念碑前,手捧鲜花,以最深切的敬意缓步绕行,向长眠于此的红军烈士表达哀思。实践团成员侯稀寰动容地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将这份初心、忠心、爱心、孝心融入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6B6F7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一次对革命精神的致敬与传承。通过深入基层,实践团成员们不仅丰富了自身的阅历,更坚定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他们纷纷表示,要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审核:罗胜杰 曹丽英 连泰)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福星东路88号   邮编:411104

邮箱:hggjy@hnie.edu.cn

版权所有:湖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交流中心)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